《乞食改良新歌》作者因感於施乾先生(1899-1944)創設愛愛寮收容遊民的義舉和公德,編寫這首七字歌仔,以流傳施乾的善心,讓大眾效法。文本透過敘述、歌頌施乾先生的作為,勸人向善。
《乞食改良新歌》敦請國寶級藝人楊秀卿老師以月琴重新詮釋彈唱,並邀請資深藝人王玉川老師以大廣弦伴奏。
〈新編人之初歌〉是由宋朝王應麟所著「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經擴寫而成七字歌仔。內容從心性養成述起,忠孝節義、對待家人朋友應謹守的道德禮儀,都有所勸導,亦列舉許多歷史人物事蹟,激發人們效法的精神,且具有了解歷史的功能。
〈新編人之初歌〉前半段由葉文生老師唸唱,後半段則由鄭美老師詮釋,並請資深藝師王玉川老師以大廣弦伴奏。
相對於其他歌仔,〈新編人之初歌〉因其擴寫自三字經的特性,內容文白夾雜,因而增加老師們詮釋時,及錄影後撰寫註釋稿的困難,尤其是文言文的發音,與一般常用的白話發音略有不同,更需細聽推敲。
《三婿祝壽新歌》內容敘述松伯大壽辦桌請客,前來祝壽的女婿因不諳人情世故而產生種種引人發覷的言行舉止,讓鄰人們爭相看好戲。
除此之外,《三婿祝壽新歌》的另一重點為壽宴上十四道料理的介紹,可藉此認識日治時期的閩南宴席料理。片岡巖所著《台湾風俗誌》當中對臺灣宴席的席次、禮儀和料理皆做了介紹。有興趣的聽眾可參照閱讀,更可理解為何《三婿祝壽新歌》中傻女婿的言行令人側目。
《三婿祝壽新歌》邀請資深藝師陳美珠老師以電吉他彈唱,王玉川老師以大廣弦為輔伴奏,重新詮釋此歌。
《戒嫖新歌》為日治時期流行曲由張雲山人作詞,井田一郎編曲,純純演唱,古倫美亞公司發行,發行名稱為《戒嫖歌》,當時以《雪梅思君》一曲重填演唱,但編曲、伴奏略有不同。內容主要勸說天下男子,不要貪戀美色,應全心照顧自己家庭,因為尋花問柳,既傷身、失財,又敗壞名聲。本曲的形式與音節與常見七字歌仔略為不同,每一葩的末句為六或八字不等,以前三後三或前三後五的音節呈現。
本曲邀請資深藝師陳美珠老師以電吉他彈唱,王玉川老師以大廣弦為輔伴奏,重新詮釋此歌。陳老師錄唱時,雖未考據《戒嫖新歌》與《雪梅思君》兩者間的關聯,但從經驗判斷應以「雪梅思君調」唸唱,且發覺以同一調子重覆唸唱八遍,會使聽眾疲倦,而在重複兩次雪梅思君調後,改以七字調和江湖調搭配唸唱,並以襯字銜接歌詞,使得《戒嫖新歌》更具變化起伏。
《青冥三會歌》的內容敘述一位盲眼算命仙,和一名盲眼按摩師互撞後,兩人歎景氣差、生意不好,而依約為彼此卜卦和按摩,卻因酬勞衍生衝突,接下來一名盲眼走唱者見狀後充當和事佬,最後三人同病相憐,也結為朋友。
相對於常見的歌仔冊形式,《青冥三會歌》更類似劇本的撰寫形式,在原著歌仔冊上標明不同角色的唱詞,而這種一來一往的人物對話亦即歌仔冊的相褒結構。
《青冥三會歌》唸唱時以一葩為單位,由葉文生老師及鄭美老師交相唸唱詮釋,以雙人對唱的方式,突顯歌仔本身透過角色間的對話而產生的臨場感與趣味性。除了葉文生老師與鄭美老師以月琴自彈自唱外,亦邀請資深藝師王玉川老師以大廣弦伴奏。
《最新懺悔的歌》由陳美珠老師以電吉他彈唱,王玉川老師的大廣弦為輔伴奏,內容述說梅氏一馬兩鞍,用情不專,導致後悔莫及。旨在勸人犯錯應改正,若能自知有過能入佛界。這首歌看似七字歌仔,其實為日治時期新譜寫、填詞的流行曲,原為中國默片電影《懺悔》於臺灣上映時的宣傳曲。由李臨秋作詞,蘇桐作曲,井田一郎編曲,純純演唱,1933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發行,發行時歌名為《懺悔的歌》(與《倡門賢母的歌》一同出輯)。陳美珠老師怕聽眾認為她只會唱傳統「七字調」、「江湖調」等老調,經考證後,參酌《懺悔的歌》曲調、歌詞,重新錄唱,展現日治時期流行曲的原始韻味。
電影《懺悔》內容敘述富戶朱旭齊娶妻梅雪娥,生子名耀宗。一日全家出遊時,旭齊失足墜落山谷,送醫急救。醫生蘇春生憐惜雪娥,墮入情網,之後因戀情被發覺出走。後來春生喜新厭舊,欲娶資助開業的鄉長之女。雪梅懺悔前非,回到故里,看破世情,遁入佛界。
《最新流行萬項事業歌》從盤古開天闢地談起,述說上古時期歷史-神農嚐百草、女媧補天,接著說出一百四十種行業,包括賣肉羹、豬肉,魚丸、賣茶,寫廣告、照相等等。其內容重現傳統的各行各業,尤其是當中部分行業已經失傳,重新彈唱詮釋的同時,更可以發思古之幽情。
本歌由台灣唸歌團葉文生老師、鄭美老師共同以月琴唸唱詮釋,資深藝師王玉川老師以大廣弦伴奏。
《最新倡門賢母歌》內容讚美李妙英,雖人落風塵,卻努力撫養孩子,十分難能可貴。和《最新懺悔的歌》一樣,《最新倡門賢母歌》也是日治時期新譜寫、填詞的流行曲,原為中國默片電影《倡門賢母》於臺灣上映時的宣傳曲。由李臨秋作詞,蘇桐作曲,井田一郎編曲,純純演唱,1933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發行。
本次邀請資深藝師陳美珠老師以電吉他彈唱,王玉川老師的大廣弦為輔伴奏,重新演唱《最新倡門賢母歌》,亦同《最新懺悔的歌》,參酌《倡門賢母的歌》曲調、歌詞,重現日治時期流行曲的原始韻味。
《最新病子歌》內容從女子懷胎十月說起,先說婦女懷胎過程想吃的食物,但因食慾改變讓丈夫擔憂是否生病,直到懷孕七月多,丈夫才知道太太有身孕。婦人臨盆請來產婆幫忙,順利產下兒子並加以命名,全家都很開心,並於生子三日後準備油飯給親朋好友、鄰居。
本歌由陳美珠老師和王玉川老師兩位資深藝師表演,另有李添丁先生客串伴奏。陳美珠老師以一人分飾兩角的方式唸唱,聲音時而柔美溫順,時而雄壯威武,令《最新病子歌》不再只是躺在白紙上冷冰冰的黑字。妻子因害喜、口味改變,向丈夫要求特殊飲食的靦腆,以及丈夫誤以為妻子生病的絮叨關切,皆因老師栩栩如生的詮釋躍然於聽眾眼前。
《勸世青年了改自由戀愛歌》由葉文生老師唸唱,並請資深藝師王玉川老師以大廣弦伴奏。原著為宋文和所著,1933年嘉義玉珍漢書部發行,內容描述昭和七年八卦山殉情事件之始末,一名前途被看好的年輕男子偶然在應酬過程中結識一名藝妓,二人時常夜半私會,老鴇為了女方無心於工作上而勃然大怒,要男方拿出三千元為女子贖身,由於他們無法支付又不肯分開,便於八卦山上殉情。老鴇為此懊悔不已。
作者除了敘事之外,也適時在行文中表達對殉情的主觀看法,可知在日治時期社會上已有自由戀愛風氣,但也有對此新興愛情觀持保守態度者,如作者。探討自由戀愛風氣的歌仔冊還有《婚姻制度改良歌》,旨在勸世人改變由父母決定子女婚姻的傳統禮教。將兩者對照參看,應更能解日治時期的婚姻觀與自由戀愛觀。
透過《勸世青年了改自由戀愛歌》,亦可認識日治時期社會上新興的休閒活動,例如看電影、拍攝照片;也可看當時人意外身亡後認屍過程以及喪葬安排,具史料價值。
《勸世青年了改自由戀愛歌》由葉文生老師唸唱,並請資深藝師王玉川老師以大廣弦伴奏。原著為宋文和所著,1933年嘉義玉珍漢書部發行,內容描述昭和七年八卦山殉情事件之始末,一名前途被看好的年輕男子偶然在應酬過程中結識一名藝妓,二人時常夜半私會,老鴇為了女方無心於工作上而勃然大怒,要男方拿出三千元為女子贖身,由於他們無法支付又不肯分開,便於八卦山上殉情。老鴇為此懊悔不已。
作者除了敘事之外,也適時在行文中表達對殉情的主觀看法,可知在日治時期社會上已有自由戀愛風氣,但也有對此新興愛情觀持保守態度者,如作者。探討自由戀愛風氣的歌仔冊還有《婚姻制度改良歌》,旨在勸世人改變由父母決定子女婚姻的傳統禮教。將兩者對照參看,應更能解日治時期的婚姻觀與自由戀愛觀。
透過《勸世青年了改自由戀愛歌》,亦可認識日治時期社會上新興的休閒活動,例如看電影、拍攝照片;也可看當時人意外身亡後認屍過程以及喪葬安排,具史料價值。
《勸世青年了改自由戀愛歌》由葉文生老師唸唱,並請資深藝師王玉川老師以大廣弦伴奏。原著為宋文和所著,1933年嘉義玉珍漢書部發行,內容描述昭和七年八卦山殉情事件之始末,一名前途被看好的年輕男子偶然在應酬過程中結識一名藝妓,二人時常夜半私會,老鴇為了女方無心於工作上而勃然大怒,要男方拿出三千元為女子贖身,由於他們無法支付又不肯分開,便於八卦山上殉情。老鴇為此懊悔不已。
作者除了敘事之外,也適時在行文中表達對殉情的主觀看法,可知在日治時期社會上已有自由戀愛風氣,但也有對此新興愛情觀持保守態度者,如作者。探討自由戀愛風氣的歌仔冊還有《婚姻制度改良歌》,旨在勸世人改變由父母決定子女婚姻的傳統禮教。將兩者對照參看,應更能解日治時期的婚姻觀與自由戀愛觀。
透過《勸世青年了改自由戀愛歌》,亦可認識日治時期社會上新興的休閒活動,例如看電影、拍攝照片;也可看當時人意外身亡後認屍過程以及喪葬安排,具史料價值。
傳統民間信仰認為人死後靈魂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受到佛教與道教影響,漸漸發展出十殿閻王信仰與十殿地獄的觀念,相傳人的靈魂到了十殿地獄,閻王們將根據人們生前行事作為進行審判懲處,並決定其來世命運的好壞。
《十殿歌》又名《地獄十殿歌》,內容生動描繪傳說中的地獄景象,一開始先勸人為善,接下來一一分述十殿閻王職司以及各殿刑具,列舉許多人生前為非作歹、違反道德風俗的作為,諸如:殺子、虐媳、不孝、姦淫、謀財害命等,並進一步說明因這些行為而導致在地獄中受到的刑罰,最後在第十殿決定來生為人或為動物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傳統因果報應的宗教觀,除具勸世教化意義,更可藉此一探自古以來人們對死後世界的具體想像。
本歌的演唱者為國寶楊秀卿老師,大廣弦伴奏為王玉川老師,楊老師的唸唱特色為「口白歌仔」,《十殿歌》中楊老師活靈活現的口白,令人彷彿置身十殿地獄中。
傳統民間信仰認為人死後靈魂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受到佛教與道教影響,漸漸發展出十殿閻王信仰與十殿地獄的觀念,相傳人的靈魂到了十殿地獄,閻王們將根據人們生前行事作為進行審判懲處,並決定其來世命運的好壞。
《十殿歌》又名《地獄十殿歌》,內容生動描繪傳說中的地獄景象,一開始先勸人為善,接下來一一分述十殿閻王職司以及各殿刑具,列舉許多人生前為非作歹、違反道德風俗的作為,諸如:殺子、虐媳、不孝、姦淫、謀財害命等,並進一步說明因這些行為而導致在地獄中受到的刑罰,最後在第十殿決定來生為人或為動物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傳統因果報應的宗教觀,除具勸世教化意義,更可藉此一探自古以來人們對死後世界的具體想像。
本歌的演唱者為國寶楊秀卿老師,大廣弦伴奏為王玉川老師,楊老師的唸唱特色為「口白歌仔」,《十殿歌》中楊老師活靈活現的口白,令人彷彿置身十殿地獄中。
傳統民間信仰認為人死後靈魂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受到佛教與道教影響,漸漸發展出十殿閻王信仰與十殿地獄的觀念,相傳人的靈魂到了十殿地獄,閻王們將根據人們生前行事作為進行審判懲處,並決定其來世命運的好壞。
《十殿歌》又名《地獄十殿歌》,內容生動描繪傳說中的地獄景象,一開始先勸人為善,接下來一一分述十殿閻王職司以及各殿刑具,列舉許多人生前為非作歹、違反道德風俗的作為,諸如:殺子、虐媳、不孝、姦淫、謀財害命等,並進一步說明因這些行為而導致在地獄中受到的刑罰,最後在第十殿決定來生為人或為動物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傳統因果報應的宗教觀,除具勸世教化意義,更可藉此一探自古以來人們對死後世界的具體想像。
本歌的演唱者為國寶楊秀卿老師,大廣弦伴奏為王玉川老師,楊老師的唸唱特色為「口白歌仔」,《十殿歌》中楊老師活靈活現的口白,令人彷彿置身十殿地獄中。
日治時期,臺南藝旦陳金快為愛跳臺南運河殉情的傳說故事為臺灣歷史上著名的臺南運河奇案,被改編為電影、歌曲、歌仔戲流傳後世,代表庶民文學的歌仔冊中亦有以此為題材的改編故事,根據柯榮三的研究,現存有五個版本,臺灣大學圖書館楊雲萍文庫所藏的戴三奇編《金快運河記新歌》為較早期的1935年嘉義玉珍本,即本次唸唱所本之版本,由台灣唸歌團團長葉文生唸唱,並由王玉川老師擔任大廣弦伴奏。
在文學表現上,《金快運河記新歌》敘事自由靈活,採用多重視角手法,不同角色的觀點於行文中流轉更迭,包括女主角金快、男主角開利、鴇母、開利之母等人都在文本中發聲,亦呈現主角的內在意識;此外,編者(即唸唱藝人)也在故事鋪陳過程中以局外人眼光表達意見,形成內視角與外視角的雜揉。
除了藝旦與恩客之間發展出才子佳人式的淒美愛情故事之外,亦可窺見部分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風俗,諸如貧窮人家押賣女兒以換取生活費、藝旦間作為政商名流與知識份子社交聚會的重要場合等。
日治時期,臺南藝旦陳金快為愛跳臺南運河殉情的傳說故事為臺灣歷史上著名的臺南運河奇案,被改編為電影、歌曲、歌仔戲流傳後世,代表庶民文學的歌仔冊中亦有以此為題材的改編故事,根據柯榮三的研究,現存有五個版本,臺灣大學圖書館楊雲萍文庫所藏的戴三奇編《金快運河記新歌》為較早期的1935年嘉義玉珍本,即本次唸唱所本之版本,由台灣唸歌團團長葉文生唸唱,並由王玉川老師擔任大廣弦伴奏。
在文學表現上,《金快運河記新歌》敘事自由靈活,採用多重視角手法,不同角色的觀點於行文中流轉更迭,包括女主角金快、男主角開利、鴇母、開利之母等人都在文本中發聲,亦呈現主角的內在意識;此外,編者(即唸唱藝人)也在故事鋪陳過程中以局外人眼光表達意見,形成內視角與外視角的雜揉。
除了藝旦與恩客之間發展出才子佳人式的淒美愛情故事之外,亦可窺見部分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風俗,諸如貧窮人家押賣女兒以換取生活費、藝旦間作為政商名流與知識份子社交聚會的重要場合等。
日治時期,臺南藝旦陳金快為愛跳臺南運河殉情的傳說故事為臺灣歷史上著名的臺南運河奇案,被改編為電影、歌曲、歌仔戲流傳後世,代表庶民文學的歌仔冊中亦有以此為題材的改編故事,根據柯榮三的研究,現存有五個版本,臺灣大學圖書館楊雲萍文庫所藏的戴三奇編《金快運河記新歌》為較早期的1935年嘉義玉珍本,即本次唸唱所本之版本,由台灣唸歌團團長葉文生唸唱,並由王玉川老師擔任大廣弦伴奏。
在文學表現上,《金快運河記新歌》敘事自由靈活,採用多重視角手法,不同角色的觀點於行文中流轉更迭,包括女主角金快、男主角開利、鴇母、開利之母等人都在文本中發聲,亦呈現主角的內在意識;此外,編者(即唸唱藝人)也在故事鋪陳過程中以局外人眼光表達意見,形成內視角與外視角的雜揉。
除了藝旦與恩客之間發展出才子佳人式的淒美愛情故事之外,亦可窺見部分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風俗,諸如貧窮人家押賣女兒以換取生活費、藝旦間作為政商名流與知識份子社交聚會的重要場合等。
《桃花過渡》源於歌仔戲車鼓調,為臺灣地區流行的歌謠之一,故事內容描述名為桃花的女子欲搭渡船過河,遇上輕佻的撐渡伯,兩人約定唱歌互褒,若桃花贏就可以免費渡河,而如果撐渡伯贏,就可以娶桃花為妻,機靈的桃花與撐渡伯約定以一年十二個月份為主題,由撐渡伯先唱,接不上腔的人便輸,結果自然是後唱的桃花贏,撐渡伯只得免費為桃花撐渡。
在使用的語言風格上,撐渡伯輕浮,欲戲弄桃花,佔她便宜,例如取笑桃花單身、行為放蕩,並且表露自己想娶妻的心情;桃花則是伶牙俐嘴、反唇譏諷撐渡伯無妻,生活困苦,暗示自己對撐渡伯無意。此曲由陳美珠老師扮演嬌俏的桃花,由陳寶貴老師扮演風流的撐渡伯,兩人一來一往、輪流唱和,趣味橫生。
《新刊點燈籠》內容描述一對戀人彼此愛慕的互動情形,隨著一年十二個月份時序流轉中不同節慶與氣候變化,所感受到的分離之苦、重逢之喜與相思之情。本歌由陳美珠與陳寶貴兩位老師依照月份輪流演唱,由王玉川老師以大廣弦伴奏,採用潮州唱法,聽眾們可以仔細聆聽,比較與其他歌仔調的差異。
陳美珠與陳寶貴兩位老師搭檔多年,從兩人一搭一唱的口白即可看出長久以來培養的默契,知名電視節目「鐵獅玉玲瓏」的靈感來源即為兩位老師的唸唱表演「錦裙玉玲瓏」。兩位老師為本計畫錄製許多唸唱影音,在欣賞歌仔冊故事之餘,也希望聽眾們能多加留意資深唸唱藝人的表演魅力,尤其歌仔冊文本沒有的即興口白,更是老前輩功力的展現。
「蔥」與臺語的丈夫「翁」(「尪」)諧音,「菜」亦為臺語「婿」的諧音,故有俗諺云:「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反映未婚女子對美滿婚姻的嚮往。《新刊正月種蔥歌》即以這句俗諺開頭,開宗明義的說明本歌主題乃與愛情、婚姻相關。
和《改良桃花過渡正月種蔥思食病子鬧蔥守寡新歌》一冊中其他歌曲文本形式相仿,皆以一年十二個月的景物、節氣變化開頭,反覆闡述某一主題。 《新刊正月種蔥歌》中每段第一句為一年中每個月的特色景致或相關活動,其餘為世間男女所懷情事,例如女子希冀覓得可以託付終身的婚配對象,男子則怕遇到貪財、兇惡的妻子,而導致晚景淒涼,有些句子甚至有警世意味。
《改良守寡歌》內容為一名寡婦隨著一年十二個月時序、景物變化,思及丈夫早逝,怨己孑然一身、獨守空房的哀苦心聲,最後以向神明祈求未來生活好轉,並明志守節作結。文本採用大量映襯法,以熱鬧氛圍與明媚風光反襯守寡婦人的黯然,並以外在蕭瑟、冷清景色正襯其內心孤寂。
本歌由陳美珠與陳寶貴兩位老師演唱,由王玉川老師以大廣弦伴奏。兩位老師依月份輪流演唱,以婉轉滄桑的女性嗓音,恰如其分地詮釋寡婦鬱悶的心聲。
本歌與《正月種蔥歌》皆援引「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這句俗諺表達女子對愛情的追求,然本歌以一位寡婦作第一人稱書寫,與《正月種蔥歌》大異其趣。內容描寫守寡婦思念亡夫的同時,因緣際會遇上一位風流男子,兩人一見鍾情,隨著時間推進、月令更迭,兩人情投意合,陷入熱戀的過程,透露寡婦希望可以永遠與情郎恩愛纏綿的心聲。
與《改良守寡歌》對照,主角雖皆為寡婦,然對愛情抱持的態度不一,喪夫變故導致《改良守寡歌》主角抑鬱寡歡,《改良鬧蔥歌》主角則不願深陷於喪夫之痛中,反而勇於追求愛情,歌中並有大量男女歡好描寫,顯現臺灣社會中溫婉內斂與熱情外放兩種截然不同的婦女形象。
《改良想食病囝歌》內容描述懷孕女子因害喜,從一月懷胎之初一直到十月產下胎兒其間,隨時令變化嗜食不同當令食物,以及年底準備過新年的過程。
本歌由陳美珠與陳寶貴兩位老師演唱,王玉川老師以大廣弦伴奏。陳美珠老師歌聲嬌俏,扮演妻子腳色;陳寶貴老師歌聲沉穩,扮演丈夫腳色,演唱時兩位老師適時加入打情罵俏的活潑口白,更顯夫妻間的鶼鰈深情。《改良桃花過渡正月種蔥思食病子鬧蔥守寡新歌》這一冊的唸唱詮釋,雖然都是陳美珠與陳寶貴兩位老師輪流唸唱,但真正屬於「相褒」結構,透過對話傳達角色間情意流動者僅有《桃花過渡》和《改良想食病囝歌》。
《臺灣故事風俗歌》以第一人稱觀點寫作,描述日治時期居住於石碇的說書者「我」,從臺北搭乘火車南下至嘉義訪友,沿途行經之處的所見所聞。1908年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後,帶動臺灣西岸商貿與物產的往來交流,觀光產業得以蓬勃發展。《臺灣故事風俗歌》即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創作而成,為日治時期的旅行文學代表作品。
《臺灣故事風俗歌》中對於臺北到嘉義之間的描述可以分為三大部分,首先記錄各車站的站名,以及對站體、鐵道建築的形容,例如當時部分路段因鐵軌尚未鋪設完畢,必須下火車改搭輕便車;其次是對各地風光景色的描繪,例如鶯歌石、溪洲的甘蔗園;再者是對人文民情的記載,例如描述桃園地區客家族群的生活樣貌。除此之外,也透過第一人稱的「我」傳達作者以北部(頂港)人的眼光對於南下沿途見聞的主觀感受。
本歌的詮釋者為陳美珠老師,老師以其生動活潑的唸唱方式,帶領聽眾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彷彿回到七、八十年前的臺灣。
《臺灣故事風俗歌》以第一人稱觀點寫作,描述日治時期居住於石碇的說書者「我」,從臺北搭乘火車南下至嘉義訪友,沿途行經之處的所見所聞。1908年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後,帶動臺灣西岸商貿與物產的往來交流,觀光產業得以蓬勃發展。《臺灣故事風俗歌》即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創作而成,為日治時期的旅行文學代表作品。
《臺灣故事風俗歌》中對於臺北到嘉義之間的描述可以分為三大部分,首先記錄各車站的站名,以及對站體、鐵道建築的形容,例如當時部分路段因鐵軌尚未鋪設完畢,必須下火車改搭輕便車;其次是對各地風光景色的描繪,例如鶯歌石、溪洲的甘蔗園;再者是對人文民情的記載,例如描述桃園地區客家族群的生活樣貌。除此之外,也透過第一人稱的「我」傳達作者以北部(頂港)人的眼光對於南下沿途見聞的主觀感受。
本歌的詮釋者為陳美珠老師,老師以其生動活潑的唸唱方式,帶領聽眾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彷彿回到七、八十年前的臺灣。
《臺灣故事風俗歌》以第一人稱觀點寫作,描述日治時期居住於石碇的說書者「我」,從臺北搭乘火車南下至嘉義訪友,沿途行經之處的所見所聞。1908年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後,帶動臺灣西岸商貿與物產的往來交流,觀光產業得以蓬勃發展。《臺灣故事風俗歌》即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創作而成,為日治時期的旅行文學代表作品。
《臺灣故事風俗歌》中對於臺北到嘉義之間的描述可以分為三大部分,首先記錄各車站的站名,以及對站體、鐵道建築的形容,例如當時部分路段因鐵軌尚未鋪設完畢,必須下火車改搭輕便車;其次是對各地風光景色的描繪,例如鶯歌石、溪洲的甘蔗園;再者是對人文民情的記載,例如描述桃園地區客家族群的生活樣貌。除此之外,也透過第一人稱的「我」傳達作者以北部(頂港)人的眼光對於南下沿途見聞的主觀感受。
本歌的詮釋者為陳美珠老師,老師以其生動活潑的唸唱方式,帶領聽眾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彷彿回到七、八十年前的臺灣。
《臺灣故事風俗歌》以第一人稱觀點寫作,描述日治時期居住於石碇的說書者「我」,從臺北搭乘火車南下至嘉義訪友,沿途行經之處的所見所聞。1908年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後,帶動臺灣西岸商貿與物產的往來交流,觀光產業得以蓬勃發展。《臺灣故事風俗歌》即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創作而成,為日治時期的旅行文學代表作品。
《臺灣故事風俗歌》中對於臺北到嘉義之間的描述可以分為三大部分,首先記錄各車站的站名,以及對站體、鐵道建築的形容,例如當時部分路段因鐵軌尚未鋪設完畢,必須下火車改搭輕便車;其次是對各地風光景色的描繪,例如鶯歌石、溪洲的甘蔗園;再者是對人文民情的記載,例如描述桃園地區客家族群的生活樣貌。除此之外,也透過第一人稱的「我」傳達作者以北部(頂港)人的眼光對於南下沿途見聞的主觀感受。
本歌的詮釋者為陳美珠老師,老師以其生動活潑的唸唱方式,帶領聽眾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彷彿回到七、八十年前的臺灣。
《臺灣故事風俗歌》以第一人稱觀點寫作,描述日治時期居住於石碇的說書者「我」,從臺北搭乘火車南下至嘉義訪友,沿途行經之處的所見所聞。1908年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後,帶動臺灣西岸商貿與物產的往來交流,觀光產業得以蓬勃發展。《臺灣故事風俗歌》即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創作而成,為日治時期的旅行文學代表作品。
《臺灣故事風俗歌》中對於臺北到嘉義之間的描述可以分為三大部分,首先記錄各車站的站名,以及對站體、鐵道建築的形容,例如當時部分路段因鐵軌尚未鋪設完畢,必須下火車改搭輕便車;其次是對各地風光景色的描繪,例如鶯歌石、溪洲的甘蔗園;再者是對人文民情的記載,例如描述桃園地區客家族群的生活樣貌。除此之外,也透過第一人稱的「我」傳達作者以北部(頂港)人的眼光對於南下沿途見聞的主觀感受。
本歌的詮釋者為陳美珠老師,老師以其生動活潑的唸唱方式,帶領聽眾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彷彿回到七、八十年前的臺灣。
《臺灣故事風俗歌》以第一人稱觀點寫作,描述日治時期居住於石碇的說書者「我」,從臺北搭乘火車南下至嘉義訪友,沿途行經之處的所見所聞。1908年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後,帶動臺灣西岸商貿與物產的往來交流,觀光產業得以蓬勃發展。《臺灣故事風俗歌》即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創作而成,為日治時期的旅行文學代表作品。
《臺灣故事風俗歌》中對於臺北到嘉義之間的描述可以分為三大部分,首先記錄各車站的站名,以及對站體、鐵道建築的形容,例如當時部分路段因鐵軌尚未鋪設完畢,必須下火車改搭輕便車;其次是對各地風光景色的描繪,例如鶯歌石、溪洲的甘蔗園;再者是對人文民情的記載,例如描述桃園地區客家族群的生活樣貌。除此之外,也透過第一人稱的「我」傳達作者以北部(頂港)人的眼光對於南下沿途見聞的主觀感受。
本歌的詮釋者為陳美珠老師,老師以其生動活潑的唸唱方式,帶領聽眾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彷彿回到七、八十年前的臺灣。
《天作良緣歌》上本內容描述一對男女於茶園相識後情投意合,繼而互訂終身、籌備婚禮細節的過程。而本次未唸唱的下本則著重於訂親儀式以及訂婚宴菜色的描述。
綜觀全篇,故事的推展大部分以人物間的對話呈現,亦即相褒結構。相褒結構最常出現在採茶相褒歌中,描述男女對唱以互傳情意的內容,本計畫錄製的《青盲相會歌》內容亦屬相褒結構。
透過《天作良緣歌》,聽眾不但可認識相褒歌形式,亦可觀察前人從事茶葉買賣生意以及在茶園從事採茶工作的情形,以及籌備婚事的過程。
本歌的表演者為資深唸唱藝人陳美珠與陳寶貴,除了分飾男女主角之外,也各自扮演女主角姐姐以及男方媒人,配合扮演腳色不同而轉換語氣以及身段。搭配的歌仔調多元,除了常見的七字調、都馬調、南光調等之外還有客家山歌,聽眾可留意不同歌仔調搭配的文本脈絡,以及所感受到的情緒。
《天作良緣歌》上本內容描述一對男女於茶園相識後情投意合,繼而互訂終身、籌備婚禮細節的過程。而本次未唸唱的下本則著重於訂親儀式以及訂婚宴菜色的描述。
綜觀全篇,故事的推展大部分以人物間的對話呈現,亦即相褒結構。相褒結構最常出現在採茶相褒歌中,描述男女對唱以互傳情意的內容,本計畫錄製的《青盲相會歌》內容亦屬相褒結構。
透過《天作良緣歌》,聽眾不但可認識相褒歌形式,亦可觀察前人從事茶葉買賣生意以及在茶園從事採茶工作的情形,以及籌備婚事的過程。
本歌的表演者為資深唸唱藝人陳美珠與陳寶貴,除了分飾男女主角之外,也各自扮演女主角姐姐以及男方媒人,配合扮演腳色不同而轉換語氣以及身段。搭配的歌仔調多元,除了常見的七字調、都馬調、南光調等之外還有客家山歌,聽眾可留意不同歌仔調搭配的文本脈絡,以及所感受到的情緒。
《天作良緣歌》上本內容描述一對男女於茶園相識後情投意合,繼而互訂終身、籌備婚禮細節的過程。而本次未唸唱的下本則著重於訂親儀式以及訂婚宴菜色的描述。
綜觀全篇,故事的推展大部分以人物間的對話呈現,亦即相褒結構。相褒結構最常出現在採茶相褒歌中,描述男女對唱以互傳情意的內容,本計畫錄製的《青盲相會歌》內容亦屬相褒結構。
透過《天作良緣歌》,聽眾不但可認識相褒歌形式,亦可觀察前人從事茶葉買賣生意以及在茶園從事採茶工作的情形,以及籌備婚事的過程。
本歌的表演者為資深唸唱藝人陳美珠與陳寶貴,除了分飾男女主角之外,也各自扮演女主角姐姐以及男方媒人,配合扮演腳色不同而轉換語氣以及身段。搭配的歌仔調多元,除了常見的七字調、都馬調、南光調等之外還有客家山歌,聽眾可留意不同歌仔調搭配的文本脈絡,以及所感受到的情緒。
《天作良緣歌》上本內容描述一對男女於茶園相識後情投意合,繼而互訂終身、籌備婚禮細節的過程。而本次未唸唱的下本則著重於訂親儀式以及訂婚宴菜色的描述。
綜觀全篇,故事的推展大部分以人物間的對話呈現,亦即相褒結構。相褒結構最常出現在採茶相褒歌中,描述男女對唱以互傳情意的內容,本計畫錄製的《青盲相會歌》內容亦屬相褒結構。
透過《天作良緣歌》,聽眾不但可認識相褒歌形式,亦可觀察前人從事茶葉買賣生意以及在茶園從事採茶工作的情形,以及籌備婚事的過程。
本歌的表演者為資深唸唱藝人陳美珠與陳寶貴,除了分飾男女主角之外,也各自扮演女主角姐姐以及男方媒人,配合扮演腳色不同而轉換語氣以及身段。搭配的歌仔調多元,除了常見的七字調、都馬調、南光調等之外還有客家山歌,聽眾可留意不同歌仔調搭配的文本脈絡,以及所感受到的情緒。
《天作良緣歌》上本內容描述一對男女於茶園相識後情投意合,繼而互訂終身、籌備婚禮細節的過程。而本次未唸唱的下本則著重於訂親儀式以及訂婚宴菜色的描述。
綜觀全篇,故事的推展大部分以人物間的對話呈現,亦即相褒結構。相褒結構最常出現在採茶相褒歌中,描述男女對唱以互傳情意的內容,本計畫錄製的《青盲相會歌》內容亦屬相褒結構。
透過《天作良緣歌》,聽眾不但可認識相褒歌形式,亦可觀察前人從事茶葉買賣生意以及在茶園從事採茶工作的情形,以及籌備婚事的過程。
本歌的表演者為資深唸唱藝人陳美珠與陳寶貴,除了分飾男女主角之外,也各自扮演女主角姐姐以及男方媒人,配合扮演腳色不同而轉換語氣以及身段。搭配的歌仔調多元,除了常見的七字調、都馬調、南光調等之外還有客家山歌,聽眾可留意不同歌仔調搭配的文本脈絡,以及所感受到的情緒。
《天作良緣歌》上本內容描述一對男女於茶園相識後情投意合,繼而互訂終身、籌備婚禮細節的過程。而本次未唸唱的下本則著重於訂親儀式以及訂婚宴菜色的描述。
綜觀全篇,故事的推展大部分以人物間的對話呈現,亦即相褒結構。相褒結構最常出現在採茶相褒歌中,描述男女對唱以互傳情意的內容,本計畫錄製的《青盲相會歌》內容亦屬相褒結構。
透過《天作良緣歌》,聽眾不但可認識相褒歌形式,亦可觀察前人從事茶葉買賣生意以及在茶園從事採茶工作的情形,以及籌備婚事的過程。
本歌的表演者為資深唸唱藝人陳美珠與陳寶貴,除了分飾男女主角之外,也各自扮演女主角姐姐以及男方媒人,配合扮演腳色不同而轉換語氣以及身段。搭配的歌仔調多元,除了常見的七字調、都馬調、南光調等之外還有客家山歌,聽眾可留意不同歌仔調搭配的文本脈絡,以及所感受到的情緒。